文|小玉
春节档热度退潮,三月的电影市场却不显冷清。犯罪动作片《周处除三害》、科幻史诗片《沙丘2》和青春爱情片《被我弄丢的你》重新撑起票房大盘,持续调动着多元圈层的观影热情。
不同于前两者,一个重燃台湾犯罪动作片荣光,一个代表好莱坞科幻顶级水平,《被我弄丢的你》只沦为了平庸的“大多数”,它的艺术价值与商业表现估计都不会在电影市场留下太深刻的印记。
倒没有多么令人失望,毕竟这几乎是近年国产青春爱情片逃不开的同款命运。
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起,以小博大就是青春爱情项目的运作常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曾将类型创作推至高潮,伴随而来的却是作品质量的普遍欠佳。发展至今,作为粉丝限定、情侣专属、情绪出口的青春爱情片仍然卖座,但它们就像快消品一样,流水线生产、轻易被取代。
《被我弄丢的你》,该讲的讲不清
《被我弄丢的你》故事并不复杂,大致内容是白晓宇(檀健次 饰)在高考时对王斤斤(张婧仪 饰)一见钟情,俩人大学毕业后意外重逢并迅速相爱,然而在五年的北漂生活里,这份感情逐渐被现实磋磨得丢失了原来的模样。
关于男女主相爱的过程,影片仅花费较短篇幅讲述,但说服力其实不弱。
留着玛蒂尔达同款短发,别着水晶骷髅头卡子,高中的王斤斤被打造成非常亮眼的哥特风少女,从小就喜欢恐怖小说的白晓宇对她一见钟情不算奇怪。大学毕业时重逢相爱,契机是他们同是爱伦·坡粉丝,但促使王斤斤接受白晓宇的关键是对方的贴心陪伴,这也恰恰说明二人彼时身心的契合。
遗憾的是到了影片的重头戏,要讲清男女主为何走散在人海里,就开始暴露出“辞不达意”的问题。
白晓宇追求安定的生活,而王斤斤不喜欢一成不变,这是他们性格里的原始矛盾。影片想要表现出他们观念和步调的错位,导演和编剧的手法却不够高明。
确定关系后,先天性眼疾让白晓宇不能再从事设计工作,为了增收他选择与朋友创业,跟着市场风向折腾狼人杀、剧本杀、密室逃脱。王斤斤热爱写作,但小说没被出版社接纳过。她辞去出版社工作选择去影视公司当文学策划,而后晋升为制片人。
两人各自经受了重大挫折,但走向还是比较明朗的。然而影片其实没有明确铺垫白晓宇事业落后于王斤斤,升任制片人的王斤斤却突然跟闺蜜茉莉说自己在向前走,对方却在原地踏步,怀疑两人步调不一致是否还能在一起。
是白晓宇求婚的举动刺激到原生家庭不幸的王斤斤了?还是追求过自己的学长比男朋友事业成功让她后悔了?又或者是担心白晓宇的眼疾加重会拖累自己?
此前剧情中可以发散的理由很多,但影片就是没有明确给出足够有说服力的铺垫。
包括之后王斤斤决定找白晓宇复合,也是通过制造巧合和煽情,用遇到共同好友得知对方眼疾加重、收到对方去世父亲制作的照片集以及发现对方打造出了自己梦想中的恐怖屋来推动和解。但关于他们能不能好好沟通、如何配合对方的步调等这些导致分手的根本矛盾,却被轻描淡写地揭过,最后只归于不切实际的“真爱可以抵抗万难”。
不过编剧回应这个结局属于开放式,甚至是偏向于BE的。很多迹象表明王斤斤最后的求和只是白晓宇的幻想,实际上他当时已经失明,这样也更贴合原来的片名——“被我弄丢两次的王斤斤”。如此,那就要看观众如何理解了。
其实影片中有很多现实问题是可以被观众接收到的,比如原生家庭影响性格养成、爱情与生活难以平衡、职业理想与现实落差、沟通在亲密关系间的重要性等。
但它的起承转合是不够流畅的,人物动机是不够充足的。那些需要仔细刻画的心理活动、矛盾起源、解决过程都不清晰,因而只能依赖角色突然表达不符合“前情提要”的观点,来强行完成输出。最终导致影片在写实与悬浮之间反复横跳,只会让观众越看越莫名其妙。
对比题材相似的日本高分影片《花束般的恋爱》,《被我弄丢的你》显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此外,影片在情节编排上也有许多不符合现实逻辑的地方。白晓宇高考那天父母关了闹钟差点害他迟到、王斤斤对女明星三两句话的劝说就被指定为制片人、白晓宇能在北京开店那么久却没攒下钱等,都难免让人觉得创作者“不食人间烟火”。
当然,《被我弄丢的你》仍有其可取之处。
至少檀健次和张婧仪的演技,是青春爱情片中难得落地的质感。二人在走廊上的吵架戏不仅是影片中最为贴近现实的情节,也是他们表演的高光时刻。
王斤斤忘带钥匙,白晓宇忙着回来,却把行李落在出租车上,二人互相抱怨、发生争吵。这场戏很准确地呈现出了长久以来负面情绪的堆叠因一小个导火索突然爆发,双方开始彼此攻击、口不择言的模样。
而且导演对光影的处理不错,将张婧仪拍得很好看;由莫文蔚演唱的同名主题曲,则很有故事感。
优点不足以被奉为佳作,缺点也不至被批为烂片,这就是以《被我弄丢的你》为代表的国产青春爱情片的正常发挥。
十二年长跑,渐成口碑洼地
两日前,《被我弄丢的你》豆瓣开分6.2,目前已降至6.1。虽然堪堪及格,但却已是青春爱情片里还算不错的口碑反馈。
国产青春爱情片生生不息的源头可以追溯至2012年,台湾导演九把刀操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斩获7646.3万的内地票房,创下台湾电影在大陆的票房新纪录。口碑也很不错,豆瓣评分高达8.1。
2013年上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更进一步地以7.18亿的票房填补了当时国产青春爱情片的空白。其豆瓣评分6.5,至少仍高于及格线。
接着,同类型片就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于2014-2019年间十分兴盛。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匆匆那年》《小时代3:刺金时代》《何以笙箫默》《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每年不下40部。后来同时受到影视寒冬和市场规律影响,项目数有所减少。
与此同时,青春爱情片的口碑也越来越“难看”了。凤凰网统计过2013-2022年间上映的50部类型片,豆瓣平均分仅有4.9。其中,评分最高的是周冬雨和金城武主演的《喜欢·你》、郭姝彤和白敬亭主演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也才6.7分;评分最低的是杜淳、颖儿主演的《谁说我们不会爱》,只有3.5分。
而就在这篇报道发出不久,当时正在热映的《十年一品温如言》豆瓣开分2.8,《不要忘记我爱你》豆瓣开分3.1,再次刷新口碑下限。
2023年也上映了不少备受瞩目的青春爱情片,票房前五中,豆瓣评分最高的是6.3的《这么多年》,最低的是4.0的《不能错过的只有你》,一如既往的差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里,最主要的是影片品质不佳,同质化严重。
大概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起,汇集堕胎、出轨、车祸等青春疼痛元素的爱情片层出不穷。《匆匆那年》中方茴因为陈寻的精神出轨而选择与别人发生关系,怀孕后又堕胎;《左耳》里许弋被欺骗后自甘堕落、放弃学业,黎吧啦最后意外死于车祸。
这既不属于多数人的青春记忆,又有违主流价值观的狗血内容,在观众吐槽声中已逐渐被淘汰。
大众接受度更广的青春爱情片则要清新一些,《被我弄丢的你》和去年的《这么多年》等都在尝试与现实话题联结。但重复率依然不低,暗恋、前任、白月光、异地恋等也是高频话题。
更多时候,青春爱情片更像是片方赚快钱的工具,我们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剧情、逻辑不通的表达和拙劣夸张的演技。怒评一个又一个低分后,对这类影片的期待值自然会越来越低。而今,非特定受众恐怕已很难被调动起观影热情了。
一边被吐槽,一边又卖座
尽管快成了“烂片代名词”,但青春爱情片的供需双方之间却是“你情我愿”的关系。尤其是像情人节、七夕这样的特定档期,这类影片天然具有售卖优势。
如果拿到全部题材中来看,青春爱情片在票房榜上是出了名的吊车尾。即使加上“青春+”复合题材的《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夏洛特烦恼》,能够进入影史票房前100的青春爱情片也只有四部,还有一部是《后来的我们》。
在各种重工业大片、喜剧片、悬疑片等的围堵下,青春爱情片能够瓜分到的市场非常有限。由此,它长久以来的商业模式“以小博大”也显得格外明智。
这类项目的成本大多是千万级别,但票房上亿的可不少。比如《被我弄丢的你》网传成本5000万,它目前的猫眼预测总票房是2亿。业内普遍认为票房达到成本三倍就能确保盈利,如果实现预期票房,该片的收益也不差。
偶尔还能有爆款跑出,比如《前任3:再见前任》斩获19.4亿票房,但成本仅3000万,属于大赚特赚了一把。
不过这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当时该片以精准的短视频营销撬动19.41亿票房,之后的青春爱情片几乎都想复刻这一奇迹。
比如《被我弄丢的你》的抖音官号置顶视频,分别是男主独白“你呀,是我最最最最最不想弄丢的人”,男女主相爱与吵架的片段对比,以及二人共同的甜蜜拍摄花絮。这些情绪向、演员向的营销视频,精准指向影片的目标受众——情侣与粉丝。
但在观众越来越理性的现在,这一类型片的短视频营销也不再百试百灵了。去年上映的《前任4:英年早婚》就没吃到多少红利,沾着前作的光取得10亿票房。要知道,《消失的她》《孤注一掷》这类题材的影片在去年仍能靠着短视频营销大杀四方。
此前,《地球最后的夜晚》还出过营销诈骗事故。以“一吻跨年”为噱头吸引观众,票房是高了,但口碑罕见的崩了。去年的《燃冬》定档七夕,“大胆爱、勇敢爱”的标语也被批评是欺骗情侣的营销套路。
作为影片吸金的重要助力,青春爱情片的营销模式也需不断升级。
这一片种一边被吐槽,一边又卖座,生生不息的关键在于永远有观众需要它。一方面,它容易切中某种情绪,有笑有泪的观感也可以为观众提供情绪出口;另一方面,情侣和粉丝是它的固定受众,遇冷亏本的可能性还是要低于其他类型。
但“韭菜”割多了的后果就是受众市场有限,可以撬动的收益也有限。青春爱情片想要“破冰”,或许还是得依靠突破性的优质内容来实现,就像《周处除三害》之于台湾犯罪片、《流浪地球》之于国产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