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电影《第二十条》,感触颇深啊,特别是我在看守所时也遇到过这样的案例,我一会儿会发的一篇文章《戴着脚镣的歌者,死刑犯的歌唱》结果只是后面处理的方式有差别。
请大家先看我这篇文章,然后去看看《第二十条》这部电影,今天讲述的是20年前发生在我们村里的真事。
我是东北农村人,05年左右,我15岁正上初中,大彪20岁,比我大5岁的,我们俩互相认识,毕竟是一个村子的,那时他已经辍学帮家里收拾一亩三分地,大彪家在我的一名小学同学隔壁。
那时我在初中住校,有一天放假回家,听说大彪和他父亲杀人了,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每次去同学家看到他都会打招呼,大彪人挺好的,别说杀人了,打架都没听过!
我匆匆吃过晚饭,赶紧去我同学家,顺便打听打听情况。
事情是这样的,大彪的母亲,不知道在哪里招惹了一个乡里的小混混,每天晚上都来大彪家里,和大彪母亲睡炕头,而他和他父亲畏惧小混混,不敢多说什么,然而,一次次的忍让却让小混混越来越嚣张,对大彪父亲和大彪呼来喝去,甚至吃饭的时候,不让大彪上桌,晚上还得让大彪打洗脚水。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年轻的热血在大彪心中沸腾。他与小混混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遭到了一记耳光。看到儿子受辱,大彪的父亲再也忍不住,冲上前去与小混混搏斗。然而,两人都不是小混混的对手,最终都遭受了严重的殴打。
夜幕降临,大彪与父亲俩人合计一下,心中却充满了无奈与迷茫。他们深知,继续忍让只会让小混混更加肆无忌惮,打又打不过,但报警又担心遭到更严重的报复。只能选择最直接的处理方式了。
第二天下午,他走进村里的商店,购买了一瓶白酒,打算在晚餐时与小混混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同时,也为了昨天的事情向他道歉。
酒桌上,大彪的父亲开始数落大彪的不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缓和气氛,同时不断地劝小混混喝酒。小混混看似豪放不羁,却也没有拒绝大彪父亲的敬酒,一杯接一杯地喝着。
时间来到了晚上八点,酒瓶子已经空了。大彪的父亲便让妻子再去买些酒来,而她离开家的那一刻,大彪注意到小混混已经喝得有些醉意。他悄悄地抽出皮带,小心翼翼地绕在小混混的脖子上。
大彪的父亲察觉到儿子的举动,他迅速起身,从墙角拿起一把铁锤。他眼神坚定,毫不犹豫地对着小混混的头颅砸了下去。
村里商店离家很远,妻子回到家时看到了这一幕,默默的拿起抹布处理血迹,而父子二人将小混混装进麻袋里,运到一个山沟埋掉。
事情总会败露,最终大彪父子被抓,我记得当时村里签了千人联保书才保住了他们爷俩,而事情过20年了,他们俩还没有出来。
看了这个事,你们还觉得在看守所的都是坏人吗?有的人也只是迫不得已!
《第二十条》里有这么一段检察官父子的对话。
“你在检察院呆了20多年,你对我妈今天被拘的这件事怎么看?”
父亲说:“法律没错。”
“那谁有错呢?”
儿子只是制止了一个校园霸凌,事情就发生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情与法、公序良俗与法律法规之间怎么才能平衡?难道被侵害的时候不能够反抗?就说昆山龙哥案,如果没有社会舆论,被害人会被无罪释放吗?
我不想剧透太多电影的剧情,就说现实里遇到郝秀萍一家遭遇,是个男人会不会反抗?有错吗?但结果肯定会被判刑,除非社会舆论控制不了。
法本身是条红线没有错,但是在法理和情理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更重要!
建议大家看看这部电影,很真实!顺便写下自己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