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埃及20世纪上半叶的电影
1.印度电影
印度出现的第一部有声片是1930年由伊兰尼导演的《阿拉姆.阿拉》。影片取材于《一千零一夜》,音乐与舞蹈在片中占了很大份量,上映后引起轰动。印度有声片发展很快,1931年有声片只有28部,无声片207部;到了1934年,有声片达到233部,无声片仅为7部。
由于有声片的摄制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设备条件,所以30年代的印度制片业主要集中在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等大城市,由此形成了三个大的制片中心:西部是孟买、浦那和高尔哈普尔;东部是加尔各答;南部为马德拉斯,分别摄制不同语言的影片。
孟买被称为印度的好莱坞。受美国好莱坞的影响,制片商有时以规模宏大的群众场面、华丽的布景和色彩绚丽的服装来摄制故事片。象《巴格达窃贼》、《手执鞭子的女人》等,不过,也有一些导演致力于社会题材影片的拍摄,如导演兼制片人梅布勃拍的《单独的生活》,则是表现一个复员士兵反战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倾向在印度电影中日益增强,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卓越的导演和影片。其中最有名的导演是博斯和森达拉姆。
博斯(1898-1971)生于阿格尔布什。1928年,他撰写了一个无声故事影片剧本《欲火》,此后便开始电影导演工作。1929年,他就导演了《潘查萨尔》;1933年又导演了《虔诚的布伦王子》这部在印度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歌曲在这部影片里已不再是外加的娱乐,而是一个与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的戏剧与抒情的因素。博斯1934年导演的《悉达》,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博斯受印度古典文化的启发,在这部影片中对印度的神秘哲学作了独特的解释。
博斯在20世纪30年代印度电影史上声名显赫,并且一直工作到50年代末。他的主要作品还有《盲神》、《罪犯》、《黑夜的呼唤》、《维迪亚帕蒂》、《捕跎者》、《诗人》、《河口》等。
森达拉姆(1901— )既是导演又是电影制片人。年轻时曾在影片中扮演配角,后来学习制片和导演。1928年,独自导演了影片《尼塔基.普拉卡尔》,后来又陆续导演了《世界不承认》、《邻居》、《人》等优秀影片,对不合理的童婚制度和印度的教派纷争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因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电影奖。森达拉姆从1933年进行彩色影片的试验,直到1954年获得成功,对印度彩色影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导演的大型彩色歌舞片《叮叮当、叮叮当,脚铃响叮当》开创了印度彩色影片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印度电影带来了危机。由于制片的原材料缺乏,影片产量下降;英国殖民地政府又于1943年加强了对影片的审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电影的发展。尽管如此,40年代印度电影还出现了《大地之子》和《柯棣华医生的不朽事迹》这样的不朽之作。
《大地之子》是孟加拉人民戏剧协会和进步导演阿巴斯合作拍摄的。影片主要以1943年孟加拉邦大饥荒为背景,描述了数百万饥民死于灾难的惨状。上映后引起印度社会的震惊。《大地之子》被公认为印度第一部现实主义影片。
《柯棣华医生的不朽事迹》是阿巴斯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剧本,由森达拉姆拍成电影。影片以柯棣华医生投身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身殉职的故事为题材。
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电影事业也开始了新的发展。
2.埃及电影
埃及无声电影的历史并不长,仅仅有5年的时间。这5年中共生产了无声电影13部,然后有声电影的历史就开始了。
1928年,美国华纳公司拍出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从而使电影艺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世界各国的电影事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埃及电影工作者也开始了有声电影的艺术尝试。
1932年,克里姆和乌赫白合作,成功地完成了《贵族子弟》的拍摄和配音,生产了埃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这部影片由一出话剧拍成,描写纨绔子弟哈姆迪抛弃妻子和幼子跟人私奔,后因情杀犯罪被判12年徒刑,出狱后成为乞丐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克里姆第一次运用蒙太奇手法,从此,埃及电影工作者才开始运用正规的剪辑手法组接胶片。《贵族子弟》拍成后,在埃及连续上映14周之久,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20世纪30年代,埃及电影有相当的发展,录音技术也日趋完善,这一时期生产的影片大多是音乐歌唱片,主要有《心的颂歌》、《白玫瑰》、《爱之泪》等。
到40年代上半期,埃及音乐电影兴旺发达起来,这时音乐片的范围已经扩大,包括一般的歌舞片、歌剧片、音乐喜剧片、音乐情节片和滑稽音乐片,在这方面卓有成就的导演有克里姆、巴德尔汗和米兹拉希。
克里姆1936-1944年间共拍了6部歌剧片。这些歌剧片皆以恋爱和婚姻问题为题材,并且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巴德尔汗在这一时期拍了8部音乐片,他的作品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缺乏起伏的戏剧冲突;米兹拉希从1939年到1945年拍了5部歌剧片。
除以上3位导演以外,还有一些导演也拍摄了一些音乐电影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埃及电影涌现出许多具有民族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进步电影导演,他们从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问题中发掘题材,进行电影创作,并且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埃及电影界形成了一种以揭露和反映社会现实为题材,手法简练朴素的现实主义艺术流派,这一流派被埃及电影家称之为社会现实主义学派,这一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卡玛尔.萨里姆。
卡玛尔.萨里姆(1913-1945)生于开罗一个平民家庭,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完全靠发奋自学而成为艺术家的。他被认为是继克里姆之后出现的第二位现实主义电影家。1939年底,萨里姆拍摄了一部非常成功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决心》,这部影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主要围绕家庭和失业来展开情节的。
影片描写开罗贫民区内一个理发匠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后来与人经商,又破了产,最后终于在一家公司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并同面包店老板的女儿结了婚。由于一份档案丢失受到牵连,被公司开除。在一家小客栈里当杂役,妻子知道后,同他离婚,嫁给了一个有钱人。后来,他东山再起,妻子又要同他复婚。他为了夺回妻子,同那个有钱人进行了一场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
影片具有浓厚真实的生活气息和社会批判性,被视为埃及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后来埃及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影片之后,萨里姆又创作了《穷人们》、《星期五的晚上》等现实主义影片。
与萨里姆同时的社会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泰勒姆萨尼,受其影响的导演有默尔西、巴德尔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电影年输出平均60部。战争结束后,埃及的电影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仅制片公司和制片厂就由原来的24家增加到148家。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