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网友戏称为电影的“撤档元年”。
2月14日开始,有4部春节档电影先后官宣撤档,《我们一起摇太阳》《黄貔:天降财神猫》《红毯先生》《八戒之天蓬下界》。
那么临时撤档合理吗?对电影行业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早在2016年,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多次撤档,最终票房超12亿元,“撤档”反倒成了一种有效的宣传。
开春节档上映而后又撤档之先河的,是邓超、俞白眉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然而最终票房惨淡。
由此可见,并不是撤档就能挽尊,即使换了档期仍然前途未卜。
【1】临时撤档合理吗?
这几部电影有声称档期选择失败的,也有被观众批评质量堪忧的,上映之后票房寥寥。然而,票房也好,排片也好,最终反映的是观众的接受度。观众的放弃,这才是影片撤档的真正原因。因此,四部“不合时宜”的影片不是“被迫撤档”,本质上是商业竞争失利,寻求及时止损。
春节档8部电影,4部撤档,而排名前4的影片合计占了九成多的票房,这的确会让人对撤档影片产生情何以堪的感叹,也因此对撤档影片产生了一些同情心,为其撤档增加了一些合理性。
撤档是片方决定,并无明确的行业规则对此有约束。众多网友吐槽其“打不过就跑”,态度十分儿戏。当然,舆论场也并非全然一片批评,很多关注撤档影片的观众,对撤档影片表达了关心,表示春节期间没来得及看的个别影片,质量与口碑都不错,等再映了一定会支持观看。也有人觉得,春节档竞争太激烈了,冷热不均,而选错档期的影片会雪上加霜。
【2】大面积撤档的影响有哪些?
1.经济损失
之前的宣发基本白费,产生损失的不止电影团队,也会对下游的全国各影院产生影响。有网友发文表示,有部分影院为《我们一起摇太阳》准备了玫瑰花和喜糖,为看完电影的观众发放,由于电影临时撤档,玫瑰花只能扔掉或送人。
2.观众体验
对于想看的观众来说,被告知电影撤档,不仅会对电影制片方和发行团队产生怀疑,还会影响其团队接下来所制作电影的口碑和观感。对于不想看的观众来说,这是电影团队露怯和逃跑的表现,更加不会为之买单。
按约定俗成的规矩,电影排片属于市场经营活动。当一部电影选择了春节档,片方就要承受市场带来的任何可能性,就要面对残酷的竞争。而撤档这一通操作,让观众们发现,原来电影市场是如此儿戏,只要票房不符合预期,片方就可以随意撤,多少有点“耍赖皮”的意思。
如果撤档成为以后档期中可能普遍发生的事情,那么无疑会降低观众的期待值与信任感,增加观众内心的不确定性。片方应慎重掂量撤档的深层次影响,对观众心理进行多方面分析,避免撤档的损失无法弥补。
3.干扰电影市场
临时大面积撤档是对自身宣发策略的推倒重来,对这4部电影团队来说,或许还有挽尊的机会。但是对于预期今年上映的电影来说,将会挤占他们的排片。明明避开了春节档上映,却要面临插队竞争,并不算是良性循环。
《我们一起摇太阳》延期至3月30日,《红毯先生》择期未定。3月上映的电影有《功夫熊猫4》《沙丘2》《超能敢死队:冰封之城》《米奇17》,4月有2部新品上映,5月5部,其中较多为国外影片,不乏知名IP续集。
《功夫熊猫4》海报。图源:网络
改变档期或许可以暂时避开对手的锋芒,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有一定口碑的电影来说,撤档再战,或许有再出头的可能;但对于口碑并不突出的作品,撤档的意义并不大。
有业内人士直言,“撤档是比屏摄更破坏行业生态的行为。”因为宣发是专业业务,档期更不能被完全说成玄学。随意撤档意味着专业不专,让电影产业在外界看来像个“草台班子”。
来源:央视网、长江日报、经济观察报